第948章 剿灭行动,帝国新法(七)

随后,这些便宜的波兰私盐又通过边境缝隙涌入莫斯科,让本地盐价拦腰斩断。

盐商们根本扛不住这般冲击,只能抱团联合,堵在杜马门口抗议加税,连生意都停了。

奥斯曼帝国这种“损人不利己”的走私行为,根源竟是苏丹易卜拉欣一世的昏招——

他听了近臣的谗言,天真认为靠廉价食盐走私流入波兰-立陶宛,就能冲垮对方的盐业经济,逼得波兰向奥斯曼低头。

于是不顾朝堂上贵族与商人的集体反对,在1646年8月强行推行了这项“食盐战”政策,还下令亚历山大港的盐场全力产盐,成本由国库补贴。

可政策仅发酵半年,就让奥斯曼帝国的贵族走私团亏得血本无归:

低价盐不仅没打垮波兰经济(波兰本土有盐矿,很快就降低产能应对),反而让奥斯曼自家贵族经营的盐生意遭了殃——

市场价被走私盐拉低,贵族们囤积的盐卖不出去,国库补贴的钱也远填不上亏空。

很快,贵族们的抗议奏折堆满了大维齐尔的桌案,有的甚至以“罢黜私兵驻守火墙”相威胁,让穆斯塔法帕夏头疼不已。

无奈之下,大维齐尔只能决定在1647年8月的拜特拉夜(伊斯兰教重要节日夜,惯例召开贵族会议)上,正式商讨对易卜拉欣一世的制裁议案,连启动“罢免苏丹”的宗教与法律程序都悄悄做了准备。

没想到,伊斯坦布尔周边突然爆发的活僵会战,意外挽救了易卜拉欣一世的苏丹之位。

面对百万活僵逼近都城的威胁,帝国最需要的是权力稳定,绝不能在危机时刻更换君主。

大维齐尔只能暂时搁置罢免议案,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调兵遣将、恢复帝国元气、应对活僵危机上——

易卜拉欣一世就这么靠着一场危机,又多坐了几年安稳苏丹位置。

风沙裹挟着波斯湾特有的咸腥,像粗糙的沙砾刮过脸颊,掠过阿拉伯东北角的赭黄色荒原时,准噶尔汗国的牧民们终于能将紧绷的马缰松缓几分。

马蹄踏过滚烫的沙砾,扬起阵阵烟尘,身后是连绵的穹庐与成群的牛羊—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