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儿的狗不只是拉雪橇的,更是做衣服的要紧东西。
过日子也全跟着冰原的脾气来,靠“凿开冰捕鱼”和“在冰上打猎”过活。
最特别的是出门的家伙:
“等冰结得紧实了,就用六寸宽、七尺长的木头,在上面系上绳子踩上去,能在厚冰上走,还能追得上跑着的野兽”,这看着像木屐的物件,其实是最早的滑雪板,踩上去追猎物、跨冰层都灵便得很。
另外,流鬼国“多沼泽湿地,能捕鱼、能晒盐”,打鱼和制盐是主要营生。
只是那会儿还没规矩章法:
“没什么待人的礼节、管事儿的官法”,
连春夏秋冬都分不清,真遇上外人来抢,全靠“别家遭了抢,就喊着族人一起上”的部落互助来应付。
尽管有这些史料记载,可自打宋朝过后,气候一天天变冷,这片土地重新被冰原裹住,中原史书里便再也没提过流鬼国的名字。
快应队战士能识文断字已算难得,哪会懂这些冷门的旧事?
更何况他们的圣皇向来直接把《山海经》当地理说明书,战士们平时看的也多是这本书里的记载,对唐宋以后的史料本就生疏,自然不知道眼前这群图特亚人,就是当年流鬼国的后代。
之前快应队从夜叉国海边一路走来,别说传说中“豕牙翘出、会吃人的”夜叉人,连史料里提过的楚科奇人都没瞧见半个人影。
也正因如此,他们对图特亚人格外好奇——
这般原始的部落,在中原甚至辽东都极少见到,连住的半地穴屋、身上裹的兽皮,都像从远古时候传下来的一样,透着股少见的古朴劲儿。
祭司们守在一旁,见快应队战士扫过一眼就认出了碑上的文字,心里对“神族”的认定又深了几分,态度比先前更恭敬。
有人悄悄凑上前,用兽皮轻柔地拂去战士肩头的积雪,生怕动作重了惊扰;
有人把揣在怀里暖着的兽皮手套递过来,连说话都压着嗓子,声音轻得像雪落在地上:
“神使,天寒,多暖暖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