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顿了顿,等台下有人小声议论两句,才继续开口:
“在过去,关于热的本质,曾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。
第一种是‘热质说’,这也是早年很多人认同的说法。
它认为热是一种特殊的、没有重量的物质,就像水汽一样藏在物体之中,还能从一个物体流向另一个物体——
就好像水从高处流到低处,热质也会从热的物体‘流’到冷的物体里。
依照这个观点,木头燃烧会释放热,就是因为木头里藏的热质跑出来了;
冰块融化吸热,是因为热质跑到了冰里。”
“但另一种观点,也就是如今被广泛认可的‘热动说’,却推翻了这个想法。”
朱有建拿起墨笔,在写字板上画了一堆小圆圈,
“它认为热不是物质,而是物质运动的一种表现——
具体来说,是构成物质的大量微观粒子,在做无规则混乱运动时的宏观表现。
大家可以想象一下,把一块铁、一杯水,甚至我们呼吸的空气,都看成是由无数个看不见的微小粒子组成,这些粒子就像一群永远闲不住的调皮孩子,一刻不停地东撞西跑、翻来滚去。
它们运动得越激烈,撞得越频繁,我们感受到的热就越多,物体的温度也就越高;
反之,要是粒子运动慢下来,温度就会降低,甚至会变得冰冷。”
朱有建拿起桌上的玻璃杯,杯壁上还凝着细密的水珠,他举着杯子向台下示意:
“就拿这杯水来说,现在它是凉的,杯里的水分子像刚睡醒的孩子,慢悠悠地晃着;
可要是我们把它放在火上加热,水分子就会获得能量,运动变得越来越剧烈——
原本挨得近的水分子会被‘撞’开,相互碰撞的频率也大大增加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