蒸汽机械曲辕犁的那天成了“农械日”,第一台蒸汽织布机运转成功的日子成了“纺织日”,连治好痘症的那天都被定为“医科日”。
每定下一个日子,贡献卓越的匠师也会被记录在对应页面里——
比如改良犁具的工部老工匠张顺,名字旁会附上他佝偻着腰画图纸的小像;
研究痘症的太医李默,事迹里会写他为了试药,亲自给自家孩子接种的往事,供后人纪念时能想起这些技术背后的人。
也正因如此,“重修历法”被研究院提上了日程——
朱有建特意召来编历的钦天监官员,明确要求必须把旧历里的闰月拆解掉,重新编订新历。
毕竟要是有人的纪念日落在闰月,得等上好几年才能正经过一次,连祭祀都没个准头,这显然不合他“让每个贡献都被记住”的心意。
最终编订的新历被命名为“乾日历”,十二个月天数分得均匀,再也没有闰月的麻烦;
纪年方式也跟着变了——
不再用皇帝年号纪年,而是改用“大明纪年”,从洪武皇帝开国那年算起。
比如原本的乾德二年,往前数两百七十七年就是开国元年,算下来就成了“大明二百七十八年”;
往后每年顺次累加,再也不用因为换皇帝就改年号,记起来也省事。
相关史料里,只要是牵涉大明历史的部分,都会在末尾附上一册薄薄的年号与大明纪年对照表,将每个年号对应的具体年份标注清楚:
永乐元年对应大明三十五年,万历元年对应大明二百零五年,连崇祯十七年都明明白白写着对应“大明二百七十六年”,一眼就能看清不同时期的时间关系。
王承恩、王德化和曹化淳三个大太监捧着这张对照表,凑在一块儿琢磨半天,才突然恍然大悟——
原来之前军演时,圣皇特意让人放了二百七十六发礼炮,当时他们还纳闷这数字没头没尾,现在才知道不是没缘由的,竟是圣皇早有改用大明纪年的心思,那礼炮数根本就是在暗合崇祯十七年对应的纪年,为的就是给改纪年铺路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