朱有建如芒在背,浑身透着股说不出的不自在。
作为一个被动穿越而来的人,本以为凭借着对后世科技的了解,能在这古代社会里自带几分优越感。
可现实却如同一记响亮的耳光——他竟被古人的科技实力狠狠“吊打”。
这种巨大的落差,让他心里堵得慌,实在难以接受。
可冷静下来细想,这一现象却也揭示了华夏古代科技曾有的辉煌。
曾经的华夏大地,科技成就璀璨夺目,可为何后来西方却能站在科技的制高点上?
他陷入了沉思,在心中剖析着原因:
归根结底,还是后代子孙缺乏足够的能力去传承和发展。
而皇家对科技发展的不重视,更是让科技发展失去了有力的支持。
那庞大的官僚体系,为了一己私利,肆意阉割、毁弃珍贵的科技成果。
后世里,人们总把科技落后的原因归咎于满清的闭关锁国,可这不过是其中一个方面罢了。
对于墨家的断代,后世有着清晰的总结,墨家科技的湮灭,更是鲜明地揭示了科技发展的两大关键条件:
制度的包容性,给予科技发展足够的空间和支持;
文化的适应性,让科技成果能更好地融入社会、传承下去。
想到这些,朱有建的眼神愈发深邃,心中五味杂陈。
在春秋战国的思想星河中,墨家高举“兼爱”“非攻”“尚贤”的旗帜,如同投进封建秩序深潭的巨石。
他们倡导无差别的博爱,反对恃强凌弱的征伐,主张以贤能定尊卑,这些理念如锋利的刀刃,直戳以血缘宗法为根基的封建等级制度要害。
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儒家,他们精心构筑起“礼”的秩序堡垒,通过严格的等级规范与伦理纲常,为统治者巩固权力提供了完美的理论支撑。
墨家所追求的平等思想,在统治者眼中无异于动摇国本的洪水猛兽,自然成了必欲除之而后快的“异端”。
秦汉完成大一统后,思想领域的角逐落下帷幕,法家与儒家先后登上官方意识形态的宝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