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51章 虹吸水罐,治水方案(一)

话音未落,袍角已裹挟着一阵风掠过湖畔芦苇丛,薄绸上留下一片水渍。

八里庄工坊内,木屑纷飞中,朱有建直奔陈大匠的模具坊。

正好鲁有林也在,他正与陈大匠探讨模具里的榫卯结构,忽见圣驾疾步而入,手里还攥着半截墨笔。

不等众人行大礼,朱有建已抓起桌上粗宣,墨笔如飞,勾勒出个圆柱型的有两根外通管线的圆筒——正是记忆中的引水罐。

“看好了!”

他用墨笔重重敲了敲图纸,墨点溅在羊皮纸上。

“罐顶开个漏斗,先往里灌水。

水管中段装个阀门,等罐里水满,啪嗒关上漏斗。

再打开抽水管、出水管……”

他两手在空中比划,模拟水流路径,

“罐里空气一少,底下的水就像被什么拽着似的,咕噜噜全跑出来!”

瞥见陈大匠拧着眉头要发问,朱有建抬手止住:

“甭管啥压差,就记住——水往低处流,咱们给它搭个道儿!”

陈大匠听了朱有建的解释,略一思忖便心领神会,他转头看向鲁有林,目光中带着几分询问。

鲁有林见状,笑着拱手说道:

“圣上,您所说的这个装置其实与宋代的水排颇为相似。

它主要是通过保证筩桶的密封性,来实现从低处向高处提水的功能。

只是后来这水排在实际应用中逐渐鲜少使用了,原因在于其适用场景有限,不像龙骨水排那样对使用条件要求较低,更为普及。

而且当时制作水排多用竹桶,密封性不够,容易泄气。

不过,圣上您的想法甚好,若将其改为钢桶,通过倒模浇灌成型,定能保证良好的密封性。

至于阀门,采用墨家榫扣的设计,操作起来也会更加便捷。”

朱有建听了,不禁微微张嘴,心中暗自惊讶:

原来这引水罐在宋代就已经存在了,只是因为容易泄气的问题,后世竟未曾想过对其进行改良,以至于渐渐消失在历史典籍之中了吗?

对于此,他只能暗自叹息,之前的快船,因为贩私盐的缘故给禁了,理由很粗暴:

追不上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