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凝之和郗超一唱一和,暂时压制住了林邑,接下来的几国就容易处理了。
新罗和百济夹在虎视眈眈的高句丽和倭国之间,需要大周的保护,所以态度最为恭顺。
倭国有自知之明,不敢和大周作对,但对隔海相望的新罗和百济有想法,希望大周能支持他们,给倭国一个都督倭百济新罗三国诸军事的头衔。
王凝之自然不会同意,他下诏册封三国国主为王,同样给了三品将军的头衔。
百济国王为安西将军,新罗国王为安东将军,倭国王为安南将军。
三国使臣对此都不太满意,新罗觉得自己降级了,百济觉得自己应该得到乐浪,而倭国要的是半岛的军事权。
但有林邑的例子在前,再不满意,三国使臣还是老老实实地表示接受,都想着大周初建,他们以后有的是机会再慢慢争取。
朝会之后,宫中设下宴席,款待各国使臣。
王凝之露了会脸,就将现场交给了儿子王殊和郗超等人,返回了后宫。
谢道韫见他兴致不高,问道:“外邦进贡,你不是应该高兴吗?”
“九天阊阖开宫殿,万国衣冠拜冕旒,”王凝之念了句诗,感叹道:“等到了那时,才值得高兴。”
谢道韫笑道:“怎么今日还作起诗来,那些番臣不够恭敬吗?”
王凝之摇头道:“恭敬得靠打出来,等我腾出手,收拾了不听话的高句丽和林邑,让那些小国见识到大周的武德,他们才会真的恭敬。”
中国混乱已久,想让这群见风使舵的番国真正臣服,得先挑两个刺头,狠狠地收拾一顿,这样才能重新立起天朝的威严。
文化确实可以让他们仰慕,但武力才能让他们顺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