区域性虫洞与白雾的线索落地后,实验室的筹备节奏更快了。这一次的穿越媒介并非实体物品,而是叶云天自身的“梦境穿越”特性——早在半年前,他就曾在睡梦中意外闯入1998年的城郊老街,醒来后能清晰回忆起街景细节,团队后续验证发现,他的脑电波在特定频率下,能与时空节点产生“梦境共振”,无需实体媒介即可建立连接。
实验室的西北区域被改造为“梦境诱导区”,核心设备是一台通体漆黑的“梦境诱导舱”。舱体呈流线型,比之前的穿越舱更窄,更贴合人体曲线,舱内铺着柔软的记忆棉垫,头部位置嵌着一个全覆盖式脑波头盔,头盔内侧布满了数百个微型电极,连接着舱外的核心处理器。舱体前方的全息投影屏上,循环播放着一组2010年水球区城郊车站的老照片——有斑驳的红色站牌、老式的售票窗口、停在站台的绿色101路公交车,这些照片都是团队从当地档案馆和居民手中搜集而来,每一张都带着岁月的痕迹,为脑波诱导提供精准的“时空锚点”。
“叶队的脑波特性很特殊,θ波在深度放松状态下会呈现‘时空共振波形’,这是梦境穿越的关键。”老陈蹲在控制台下方,调整着线路接口,头盔的实时脑波数据同步显示在屏幕上,一条淡绿色曲线平稳起伏,“我们做了三次模拟测试,当播放2010年车站影像时,他的θ波共振率能达到82%,足以锚定目标时空。”
林月瞳站在诱导舱旁,手里拿着一个便携式能量稳定器,指尖的蓝色水光不时扫过舱体表面:“梦境穿越和实体穿越、记忆同步都不同,它的优势是‘无实体干预’,风险却在于梦境的不可控性——如果遇到噩梦或记忆紊乱,可能会干扰观测。我的水系异能可以通过脑波头盔的电极,传递微弱的安抚能量,帮你稳定梦境逻辑。”
叶云天坐在诱导舱边缘,手指摩挲着头盔的质感,头盔冰凉,带着金属与硅胶混合的触感。他看向站在一旁的叶晓云,少女的目光紧紧盯着投影屏上的车站照片,指尖无意识地蜷缩着——那是她2010年出发去城里的起点站,承载着她十六年前最后的清晰记忆。
“我会重点观察你买票、上车前的场景,看看有没有异常人物或事件。”叶云天的声音沉稳,“之前的线索显示,你上车后状态正常,问题出在半路,但不排除上车前就有‘伏笔’——比如那个穿蓝色工装的人,或者车站的异常通知。”
叶晓云点点头,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:“哥,麻烦你……帮我看看,当时车站里有没有什么奇怪的人,或者奇怪的动静。”
“放心。”叶云天拍了拍她的肩膀,弯腰躺进梦境诱导舱。舱门缓缓闭合,形成一个密闭的空间,只有头盔内侧的指示灯发出柔和的蓝光。老陈按下启动键,头盔上的电极瞬间激活,传来轻微的酥麻感,如同无数根细针在轻轻触碰头皮。
“脑波采集启动,θ波监测中……”老陈的声音通过内置通讯器传来,“梦境诱导影像开始播放,能量稳定器同步启动。”
舱体前方的投影屏熄灭,取而代之的是头盔内置的沉浸式影像——2010年城郊车站的画面被放大,填满了叶云天的视野。老式售票窗口前的队伍、站台边闲聊的乘客、远处驶来的公交车……影像以第一视角缓慢移动,配合着舒缓的白噪音,引导他的大脑进入深度放松状态。
叶云天闭上眼睛,按照老陈的指示,集中精神感受θ波的共振。他能清晰地感觉到,自己的意识在逐渐抽离现实,实验室的设备运转声、队友的呼吸声渐渐远去,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漂浮感,如同置身于温暖的水中,身体越来越轻。
“θ波共振率70%……75%……80%!”控制台的屏幕上,淡绿色曲线突然攀升,与2010年车站的时空频率曲线重合,“时空锚定成功,梦境穿越启动!”
瞬间,叶云天的意识被一股强大的力量牵引着,坠入了一片柔软的“梦境云海”。与实体穿越的光海、记忆同步的粉色光晕不同,这里的一切都带着朦胧的质感,如同蒙上了一层薄纱,却又异常真实——他能闻到空气中混杂的汽油味、汗液味和淡淡的草木香,能听到车站广播的电流声、乘客的交谈声,甚至能感受到阳光透过车站顶棚的缝隙,落在皮肤上的温热触感。
他“睁开眼”,发现自己正站在2010年城郊车站的候车区。车站不大,是典型的乡镇车站,主体建筑是红砖结构,屋顶铺着石棉瓦,边缘有些许破损。售票窗口前排着不长的队伍,窗口上方挂着一块木质招牌,写着“城郊车站售票口”,字迹有些褪色。站台是水泥浇筑的,边缘画着黄色的安全线,几辆自行车靠在站台边,车把上挂着布袋。
时间是2010年3月15日下午1点半,距离叶晓云出发的时间还有半小时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叶云天不动声色地站在候车区的角落,尽量让自己融入环境——在梦境穿越中,他的“身影”是半透明的,不会被现实中的人察觉,却能清晰地观察周围的一切。他的目光快速扫过车站里的每一个人:买票的村民、闲聊的摊主、维持秩序的车站工作人员,大多是面容淳朴的普通人,没有明显的异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