罗媒:2125·舆论归真,让每个普通人都有声音
2125年的月球区传媒省,舆论是被垄断的“奢侈品”。三大主流媒体都被罗氏家族和黑石集团控制,每天的头条不是“罗氏家族再拓新产业”,就是“黑石集团研发新技术”,通篇都是大人物的光鲜亮丽,没人关心地摊街商贩的辛苦、社区志愿者的付出、独居老人的孤独。
罗媒的“星月小报”就挣扎在这样的环境里。报社租在月球区最偏僻的居民楼里,只有五个员工,一台老旧的全息打印机。报纸的发行量从巅峰时的一万份,降到了现在的一千份,广告商撤了资,记者也走了两个,编辑部里空荡荡的,只剩下打字声和叹气声。
“罗哥,今天的头条写什么?”新来的实习记者小林揉了揉眼睛,语气里满是疲惫,“黑石集团的新品发布会,还是罗氏家族的慈善晚宴?写了也没人看。”
罗媒看着电脑屏幕上的空白文档,心里堵得慌。他当年创办“星月小报”,就是想“说普通人想说的话”,可现在,为了生存,只能跟着大媒体的调子走,结果越走越窄。他走到窗边,看着楼下热闹的地摊街——张叔的机械零件摊前,有人在请教修机甲的技巧;李姐的手工饰品摊前,孩子们围着看发光的手链;王大爷的果蔬摊前,他正给顾客挑选最新鲜的合成蔬菜。这些鲜活的场景,从来没上过任何媒体。
“咚咚咚”,敲门声响起。一个穿着浅蓝色制服的女孩走了进来,胸前挂着“星际公益媒体联盟”的证件,笑容清爽:“罗主编,我叫苏晓,冒昧打扰,我这里有个能让你的报纸起死回生的法子。”
苏晓递过来一份《2025年公益媒体运营方案》,打开的全息页面上,是一个叫“百姓之声”的媒体平台。“2025年,这个平台专门登普通人的故事——卖菜阿姨的一天,修鞋匠的手艺传承,社区医生的深夜坚守,消防员的逆行瞬间。”苏晓指着全息画面里的报道,“你看,他们的头条从来不是大人物,却是最能打动人心的。这篇《凌晨三点的环卫工》,当时阅读量破了千万,还带动了大家对环卫工的关注,改善了他们的待遇。”
罗媒的眼睛亮了。他快速翻看着方案里的案例,每一个故事都朴实无华,却充满了力量。有讲单亲妈妈靠摆摊供孩子上学的,有讲退休教师免费辅导贫困学生的,还有讲维修师傅义务帮老人修家电的。“可这样的报道,能赚钱吗?我们现在连房租都快交不起了。”他说出了自己的顾虑。
“能。”苏晓肯定地说,“我们联盟可以给你提供运营资金,还能帮你对接公益广告商——这些广告商不追求流量,只看重媒体的社会价值。而且,普通人的故事最有共鸣,只要你坚持做下去,发行量肯定能涨回来。”
罗媒像是被点醒了。他当即决定,把“星月小报”改名为“百姓之声”,头版头条就写地摊街的张叔。他带着小林,在张叔的摊位前蹲了一天,看着张叔从早上六点出摊,到晚上十点收摊,帮顾客修好了二十多台家用机甲,还免费给一个贫困学生修了学习平板。报道的标题是《地摊街的“机甲神医”:二十年坚守,修的是零件,暖的是人心》,文末配了张叔满是老茧的手的照片。
报道登出的第二天,“百姓之声”的发行量就翻了三倍。很多读者专门跑到张叔的摊位前买零件,有的甚至只是为了跟他说一句“辛苦了”。张叔激动得睡不着觉,第二天一早就给报社送了一面锦旗,上面写着“百姓喉舌,正义之声”。
从那以后,“百姓之声”的报道越来越接地气:《社区志愿者李阿姨:十年帮扶,把温暖送到千家万户》《深夜急诊室:医生的十二小时》《手工匠人王师傅:让老手艺在星际时代活下去》……每一篇报道都带着烟火气,每一个故事都让人动容。
员工们的干劲越来越足,记者们每天跑社区、跑地摊街、跑工厂,挖掘普通人的闪光点。广告商主动找上门,公益广告铺满了报纸的版面,报社不仅还清了欠款,还租了更大的办公场地,添了新的设备。
2145年,“百姓之声”已经成了M27星球最大的公益媒体平台,拥有五百万固定读者,开通了全息直播、短视频等多个渠道,累计报道过三万个普通人的故事。很多被报道过的人,都成了小有名气的“民生榜样”,带动了更多人向善向美。
罗媒的办公室里,挂满了读者送的感谢信和锦旗,最显眼的是张叔当年送的那面。他常对记者们说:“媒体的价值,不是捧红大人物,不是制造噱头,是让普通人的声音被听见,让平凡人的坚守被看见。”
他早忘了那个多年前曾找到他,说要带他偷“2145年热点数据”,靠炒作流量赚大钱的神秘人。苏晓当年说的一句话,他记了一辈子:“好新闻,要沾着烟火气,要带着人情味,这样才能走进读者心里。”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罗建:2130·地产安居,让每个人都有家可住
2130年的水球区地产省,“家”是普通人遥不可及的梦想。黑石地产垄断了所有优质地块,建的都是“千万星币一套”的豪华别墅和空中公寓,配套私人花园、智能管家,专供富豪阶层。而普通人,只能挤在几十年前建的老房子里,墙体开裂、屋顶漏水是常事,有的甚至一家五口挤在二十平米的小房子里,连转身都困难。
罗建的“建家小开发商”,是地产省的一个异类。他不想建豪宅,只想建普通人住得起的房子,手里攥着一张“保障房规划草图”,画了三年,却连一块小地块都拿不到——优质地块被黑石地产抢了,偏远地块要么没配套,要么价格被炒得虚高。
那天,他坐在办公室里,看着草图叹气。草图上的保障房,是两居室和三居室,公摊面积只有15%,客厅能放下一张餐桌,阳台能种花草,厨房和卫生间虽然不大,却五脏俱全。小区里规划了幼儿园、小花园和便民超市,靠近社区医院和学校,刚好够一家三口住。可这一切,都因为没地块而停留在纸上。
“罗总,有人找你。”秘书敲门进来,身后跟着一个身材高大的男人,穿着浅灰色工装,胸前挂着“星际安居推广中心”的证件,“他说能帮你拿到地块。”
男人走到罗建面前,递上一份厚厚的文档:“罗总,我叫陈默,这是《2050年保障房建设标准》。”
罗建接过文档,里面详细记录了2050年保障房的建设要求:用环保轻质建材,成本比普通建材低20%,还能隔音隔热;户型设计紧凑实用,杜绝浪费;价格控制在市场价的1/3以内,优先卖给低收入家庭、独居老人和残疾人。文档里的户型图,和他的草图惊人地相似。
“2050年,地产行业不是靠垄断地块赚钱,是靠薄利多销和社会责任。”陈默指着户型图,“你看这个两居室,建筑面积70平米,实际使用面积60平米,刚好满足一个三口之家的需求。当时的开发商建了十万套这样的房子,不仅没亏,还赢得了口碑,后来很多商户主动来小区周边开店,形成了成熟的社区生态。”
“可我拿不到地块,再好的标准也没用。”罗建苦笑。
“我们帮你。”陈默拿出一个全息投影仪,投射出一块地块的三维模型,“这是水球区东部的地块,靠近第三社区医院和阳光小学,配套齐全,之前被黑石地产弃用,因为他们觉得建保障房不赚钱。我们已经帮你对接了土地管理局,只要你承诺按《2050年保障房建设标准》建设,价格不超过十万星币一套,就能以低价拿到这块地。”
罗建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。他抱着《2050年保障房建设标准》,跑了土地管理局,签了用地协议;陈默又帮他联系了“2025年环保建材供应商”,建材成本比他预期的还低20%。开工那天,罗建站在空地上,看着挖掘机破土,眼里满是希望——他终于能给普通人建一个像样的家了。
施工过程中,罗建亲力亲为,每天都在工地巡查,确保建材质量和施工标准。有工人想偷工减料,被他当场辞退:“我们建的是保障房,是普通人的家,不能有半点马虎。”
八个月后,第一期保障房建成了。米黄色的楼房整齐排列,小区里种满了绿植,幼儿园和便民超市也同步开业。社区的李阿姨第一个报名,她带着六岁的孙子来看房时,走进明亮的客厅,摸着阳台的栏杆,眼泪一下子就流了下来:“我和孙子挤在漏雨的老房子里五年,一到下雨天就到处接水,冬天冷得睡不着。现在好了,有阳台,有阳光,再也不用遭罪了。”
李阿姨的孙子跑到阳台上,指着远处的学校:“奶奶,以后我上学再也不用走半个小时了!”
第一期五百套保障房,三天就被抢订一空。住户们搬进来后,都夸房子住着舒服,价格实惠。罗建又紧接着开建了第二期、第三期,越来越多的普通人住进了心仪的房子。有人给他送鸡蛋,有人给他送自家种的蔬菜,还有人联名给他送了一面“安居恩人”的锦旗,挂在他的办公室墙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