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嬷嬷,别慌,我来看看孩子。”沈砚秋赶紧放下药箱,摸了摸孩子的额头,烫得吓人,再把脉,脉象急数,舌红苔黄,“这是小儿惊风,是热邪入里,引动肝风所致,得赶紧用药!”老嬷嬷抓住他的手,哭着说:“沈大夫,你快救救娃!村里的郎中来看过,开了药也不管用,娃都抽了大半天了!”
沈砚秋想起之前在市集,老周说红姑娘能清热,或许对惊风也有用。他从药箱里翻出晒干的红姑娘全草——连茎带叶带果实,是他上次从元宫遗址采的,特意晒干收着。“嬷嬷,你家有砂锅吗?我用这红姑娘给娃熬药。”他一边说,一边把红姑娘全草切碎,又从药箱里抓了钩藤、蝉蜕、地龙,这些都是平肝息风的药,“红姑娘性寒,能清热,钩藤他们能息风,配在一起正好对症。”
老嬷嬷赶紧去厨房拿砂锅,沈砚秋跟着过去,正要往砂锅里加水,老嬷嬷忽然说:“沈大夫,等等!我记得我婆婆以前给娃治惊风,熬药时会加两片生姜,说能防药太寒,伤了娃的脾胃。”沈砚秋一愣——他翻医书时,从没见过红姑娘治惊风的记载,更别说加生姜了。“嬷嬷,这法子是您婆婆传的?”“是啊!”老嬷嬷点头,“我婆婆说,这是她娘家传的,以前村里的娃惊风,都这么治,就是没写在书里。”
沈砚秋想了想,孩子年纪小,脾胃弱,红姑娘和钩藤都是寒凉药,加生姜温中和胃,确实有道理。他便让老嬷嬷切了两片生姜,一起放进砂锅里,加了雪水,用柴火慢慢熬。药香飘满了屋子,熬好后,他滤出药汁,放温了,用小勺一点点喂给孩子。
过了一个时辰,孩子的抽搐渐渐停了,体温也降了些,眼睛慢慢睁开,虚弱地喊了声“娘”。老嬷嬷喜极而泣,拉着沈砚秋的手,一个劲地磕头:“沈大夫,你是娃的救命恩人!要是没有你,要是没有这红姑娘,娃就没了!”沈砚秋赶紧扶起她:“是您婆婆传的法子管用,加了生姜,才没伤着娃的脾胃。”
当天下午,沈砚秋又给孩子熬了一次药,这次他特意多放了一颗红姑娘的果实,药汁里加了点蜂蜜,孩子愿意喝了。第二天,孩子已经能坐起来吃饭了,只是还有点虚弱。沈砚秋临走前,老嬷嬷把他拉到一边,悄悄说:“沈大夫,我再跟你说个法子,红姑娘的叶晒干了,煮水给娃洗澡,能退低烧,也是我婆婆传的,你记着。”
沈砚秋把这个法子记在札记上,在“红姑娘治小儿惊风”旁边写:“全草煎服,配钩藤、蝉蜕;加生姜两片温胃,防寒凉伤脾;叶晒干煮水沐浴,退低烧。此法民间口传,医籍未载,验之甚效。”他看着札记上的字,忽然明白:所谓“实践先于文献”,就是这样——百姓在生活里试出了法子,传了一代又一代,而书里的字,要慢半拍才能跟上。
第三卷 残垣目疾 朱颜寄意
开春后,沈砚秋又去了元宫遗址,想再采些红姑娘。刚走到残垣下,就看见一个穿着青布长衫的老人,正坐在一块断碑上,揉着眼睛,时不时叹气。老人姓苏,是看守遗址的守陵人,已经在这儿守了三十年。
“苏老伯,您怎么了?”沈砚秋走过去,见老人的眼睛红肿,眼白上布满血丝,眼角还挂着泪。“哎,老了,眼睛不中用了。”苏老伯叹了口气,“最近总觉得眼睛干,看东西模模糊糊的,风一吹就流泪,有时候还疼得睁不开。城里的大夫开了眼药水,用了也不管用。”
沈砚秋给苏老伯把了脉,脉象弦数,舌红少津:“老伯,您这是肝火上炎,兼有点阴虚,眼睛才会干、疼、红。我给您试试红姑娘的浆汁,或许能管用。”他从药箱里取出新鲜的红姑娘,掐破绛囊,用干净的羽毛蘸着浆汁,轻轻点在苏老伯的眼结膜上。“刚开始会有点凉,忍忍就好。”
苏老伯闭上眼睛,只觉眼角传来一阵清凉,像有股清泉流进眼里,舒服得他忍不住哼了一声。“真舒服!”他睁开眼,看了看远处的树,“好像清楚了点!”沈砚秋又说:“我再给您开副汤药,用红姑娘的果实配枸杞、菊花,枸杞能滋肾养肝,菊花能清肝明目,配着红姑娘,正好给您清肝火、补阴虚。”
他一边包药,一边听苏老伯说元宫的旧事:“以前这宫墙多完整啊,红姑娘就长在御花园里,宫里的娘娘们都喜欢,说这草像小灯笼,吉利。后来朝代换了,宫毁了,草却留了下来,年年都长,守着这残垣。”苏老伯指着墙根的红姑娘,“你看这草,不管墙多破,风多冷,都能活,还能治病,比人强啊。”
小主,
沈砚秋想起纳兰词里的“故宫事往凭谁问,无恙是朱颜”,心里忽然一动——这红姑娘,不就是词里的“朱颜”吗?宫毁了,事忘了,可它还在,用绛囊丹实,治着百姓的病,见证着岁月的流转。“苏老伯,您看这红姑娘,像不像纳兰词里写的‘翠袖倚阑干’的佳人?”沈砚秋说,“它站在残垣上,守着旧事,还能救人,真是草木里的君子。”
苏老伯笑了:“你这么一说,还真像!以前我不懂这词,现在懂了。这草啊,是有灵性的。”沈砚秋把药包递给苏老伯:“您每天用红姑娘浆汁点眼三次,早晚各喝一碗汤药,半个月就能好。”又特意嘱咐,“别吃辛辣的,少熬夜,肝火才不会旺。”
半个月后,沈砚秋再去遗址,见苏老伯正拿着扫帚打扫断碑,眼睛不红了,也不流泪了。“沈大夫,你的药真管用!现在我看东西清楚得很,风一吹也不疼了!”苏老伯高兴地说,“我昨天还摘了些红姑娘,晒在房顶上,以后谁眼睛不舒服,就给他们用。”
沈砚秋把这次的病案记在札记上:“红姑娘浆汁点眼,治肝火上炎之目赤肿痛、干涩;配枸杞、菊花煎服,滋肝阴、清肝热。其草生于故宫残垣,见证朝代更迭,恰合纳兰《眼儿媚》‘故宫事往’之喻,草木有情,亦载历史。”风拂过残垣,红姑娘的绛囊轻轻晃,像在应和他的话。
第四卷 古宅根药 炮制传薪