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月的骄阳炙烤着南楚大地,八马城兵营的校场上,新招募的氏族私兵们正在烈日下整训。林冲身披银色战甲,骑在一匹黑色战马上,目光冷峻地注视着眼前这支尚显稚嫩的队伍。
这8000余人的新兵,半数是刚从各氏族征调而来的一阶士兵,另一半则是毫无作战经验的乡勇,其中还有1200骑从打胡村征募来的骑兵。看着他们参差不齐的队列,林冲的眉头不禁微微皱起。
三日前,林冲在枢密院拜别院正曹刿和五军都督府大都督项庄时,枢密院下达的命令犹在耳畔回响:“青龙军团的主要作战任务,就是拖住陈庆之的白袍军团,切断北陈与南唐之间的战略联系,使之不能他顾。”面对如此艰巨的任务,林冲深知肩上的担子有多重。
南唐位于南楚东南方向,亦是一方不小的势力,目前与罗英所率的虎贲军团攻略的南楚东南方向的邻居大陵郡相隔,大陵郡正处于三方中心位置,当前被三方势力搅和的一塌糊涂。
五军都督府大都督项庄掌管全军兵符,统率辖区内所有武装力量,其在战场上的稳健防御风格曾让陈庆之的白袍军团无功而返;枢密院院正曹刿擅长制定军事部署和人才培养,用兵如天马行空,又深受霸王项羽兵形势影响;而兵部主事卓不凡则负责军备生产、储备管理和地方武装的规范整训。这些南楚军事权力中枢的关键人物,虽各有分工,但都对此次战役寄予厚望。
此时,校场上的兵旗推演正在进行。一位年轻的将领手持小旗,在沙盘上模拟着白袍军团的进攻路线。“将军,陈庆之擅长3 - 5万兵马的战阵攻防,上次陈楚之战,他虽败于大都督项庄和曹刿大人之手,但此次重整旗鼓,必然会调整战术。”另一位谋士分析道。林冲微微点头,目光紧盯着沙盘上代表白袍军团的旗帜,心中思索着应对之策。
大陈自上次陈楚之战失去西部23县领地后,实力大损。如今虽仍占有江南行省东北部37县之地,总兵力约20万,但掌握在陈氏手上的嫡系力量仅7 - 8万人,精锐更是只有3 - 4万,而陈庆之麾下的白袍兵就占了陈氏精锐的半数之多。
上次战役中,白袍军团主力受损严重,其核心将校多出身于陈氏家族,战损使得陈霸先对领地的控制也受到了一定影响。但陈庆之素有“白衣军神”之称,指挥大军作战如庖丁解牛,此次他心中憋着一股气,誓要一雪前耻。
南楚方面,用于此次战役的兵力与北陈相当。北线秦琼整训的3万龙襄军团已基本到位,近日与北陈有小规模战术接触,主要是前哨战和雇佣兵小规模破袭,双方主力尚未正式交锋,都在等待秋收结束,粮草到位。
南线林冲负责的青龙军团计划募兵3万,实际到位2.4万人,尚不满编。好在陈庆之所部新败,人员装备、士气训练都存在问题,双方目前虽未交兵,但林冲深知,战事瞬息万变,不可掉以轻心。
此外,甘宁麾下的大江水师,1.5万的编制目前仅有不到8000人,缺人少船,难以在江面形成有效威慑。经过在八马城兵营的简单整编,林冲率领着8000多氏族私兵,押着500车从兵部申请来的各类物资,踏上了前往睢阳县城的征程。
睢阳县城位处八马城以东四百多里,虽有行军符,但正常行军也需要四天时间。
林冲没想到大隅林氏对自己支持力度如此之大,大隅林氏二千兵马由一流初阶战将林凤率领,林凤是明末时期郑成功的先锋将官,武艺、军略都已入一流行列,且队伍中竟还隐藏着一名一流巅峰级高手——林远图。
林远图在大隅县一直负责特勤任务,在交河县与林平之会过面后,亦意识到自身所修炼的《辟邪剑谱》存在功法漏洞,想要突破先天境,最近的途径就是求教于先天境林冲,这不这次林冲需要支持,也就一起来了。
队伍沿着蜿蜒的官道前行,烈日下,士兵们的盔甲泛着刺目的光芒,车轮碾压在碎石路上,发出沉闷的声响。林冲骑在马上,不时与身旁的将领们讨论着行军路线和可能遇到的情况。
“将军,前方三十里有一片树林,若敌军设伏,我们恐怕难以应对。”一位副将提醒道。
林冲眯起眼睛,望着远方的地平线,沉思片刻后说道:“传令下去,加强侦查,各营保持警惕,一旦发现异常,立即通报。”
夜幕逐渐笼罩大地,万籁俱寂,只有远处传来几声夜莺的啼鸣。在这静谧的夜晚,队伍终于在一处开阔地停下脚步,开始安营扎寨。
林冲走进大帐,将地图在案几上铺开。烛光在微风中摇曳,光影在地图上跳动,仿佛是这片土地上的生命在律动。林冲凝视着地图,仔细研究着沿途的地形,每一处山川河流、每一个关隘要道都不放过。
正当林冲全神贯注之时,一名士兵匆匆走进大帐,单膝跪地,抱拳禀报:“将军,斥候在前方发现了少量北陈的侦查骑兵。”林冲闻言,眉头一皱,神色一凛,“看来陈庆之已经开始有所动作了。”他站起身来,来回踱步,思考着应对之策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“传令各营,今夜轮流值守,不得懈怠。加强警戒,若有异常情况,立刻来报。”林冲果断下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