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48章 笛子与童谣

“外婆找了一辈子,”沈清辞抚摸着瓷质的脸谱,“她说苏先生那么骄傲的人,死也不会让秘方落在坏人手里,脸谱一定藏在凤鸣台的某个地方。”

周老先生突然想起什么,转身从档案柜里翻出本账册:“你看这个!”

那是凤鸣台的维修账册,民国二十六年的记录里写着:“前台左侧立柱,修补裂缝,耗费瓷片三斤。”

“瓷片?”沈清辞的心跳漏了一拍。

当天下午,老王头带着工具来到前台左侧立柱。柱子上确实有块修补过的痕迹,颜色比其他地方略深。他小心翼翼地凿开外层的木料,里面果然嵌着些碎裂的瓷片,拼凑起来,正是那盒脸谱的残片。

虞姬脸谱的红点还在,沈清辞用外婆留下的药水轻轻涂抹,红点里果然显出几行细密的小字,是关于釉料配比的秘方。

“她真的藏在了这里。”沈清辞的眼眶红了。苏艳秋坠台前,一定是趁着后台混乱,把脸谱敲碎嵌进了立柱,用生命护住了父亲的心血。

夕阳透过戏台的雕花窗棂照进来,落在散落的瓷片上,泛着温润的光。沈清辞仿佛看到,一个穿着水红色戏服的女子站在立柱旁,手里捧着碎裂的脸谱,对着她轻轻点头,笑容里带着释然。

她把秘方捐赠给了景德镇的陶瓷研究所,只留下那枚虞姬脸谱的残片,嵌回了立柱原来的位置,外面用透明的树脂封存。周老先生说,这是凤鸣台最珍贵的展品,比任何金牌都有分量。

沈清辞离开落霞镇前,独自在凤鸣台待了一夜。月光洒满戏台,她仿佛听见苏艳秋在唱《霸王别姬》的尾声,唱腔里再没有了哀怨,只有释然。后台的化妆镜里,映出两个女子的身影,一个穿着水红色戏服,一个穿着素雅旗袍,正对着镜子整理鬓发,像多年未见的姐妹。

小主,

后来,有人在凤鸣台的角落发现了本旧日记,纸页已经脆得一碰就碎。日记是沈玉茹写的,最后一页说,当年那个瓷器老板后来因为造假被查封,病死在牢里,也算是恶有恶报。

“苏先生,你看,世道终究是清明的。”沈清辞对着空荡的戏台轻声说。

离开那天,沈清辞把外婆的那箱旧物留在了凤鸣台的纪念馆。水红色的戏服被精心修复,挂在苏艳秋的戏服旁边,两件衣服的梅花纹样遥遥相对,像是跨越时空的呼应。

林晚秋再次来到落霞镇时,凤鸣台已经成了非遗传承基地。孩子们在这里学唱昆曲,老师傅们在后台教年轻人画脸谱,沈清辞捐赠的秘方被用来复原传统釉色,烧制出的虞姬脸谱成了凤鸣台的标志。

她站在前台,看着演员们排练《霸王别姬》,水红色的戏服在灯光下流转,唱腔清亮婉转。忽然,一阵风吹过,前台左侧的立柱发出轻微的嗡鸣,像是有人在轻声应和。

周老先生说,沈清辞每年都会回来一次,带着新加坡的戏迷来看演出。老王头的徒弟小李,现在也能哼几句《哪吒闹海》的调子,说总觉得后台有个小影子在跟着学。

林晚秋在纪念馆里看到了那半张戏票,旁边放着沈玉茹和苏艳秋的合影。照片里的两个女子笑靥如花,仿佛下一秒就会走出来,在凤鸣台的月光下,再唱一段《霸王别姬》。

古戏台的诡异传说,渐渐变成了温暖的故事。人们说起凤鸣台,不再是“闹鬼的红戏服”,而是“藏着秘方的虞姬”、“吹笛子的小哪吒”,还有“找了一辈子脸谱的沈先生”。

梅雨季再来时,凤鸣台里偶尔还会有咿咿呀呀的唱腔,或是清亮的笛音,但游客们不再害怕,反而觉得亲切。他们说,那是苏艳秋在听新排的戏,是阿明在教孩子们吹笛,是那些没能说再见的人,用自己的方式,继续守着这座戏台。

戏台的匾额在雨水中愈发鲜亮,“凤鸣台”三个字金光闪闪。有人说,在起雾的清晨,能看到台上站着好多影子,穿着各式各样的戏服,有虞姬的水红,有哪吒的火红,还有穆桂英的亮银,他们笑着,唱着,像是在赴一场迟到了太久的团圆宴。

而那些曾经让人毛骨悚然的诡异,终究都化作了戏台深处的回响,提醒着每一个来这里的人:有些约定,跨越生死也不会褪色;有些坚守,埋进土里也会发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