永徽四年春初,残冬的霜雪尚未褪尽,凛冽的寒风仍在街巷间呼啸盘旋。
大唐的疆土之上,却早已涌动着一股炽热激昂的气息。
一百五十万大军西进,整戈待发。
西进的号角穿透连绵山脉,低沉而雄浑,惊起林间宿鸟。
长安城朱雀大街上,人群如潮水般涌动。白发苍苍的老人们相互搀扶着,颤巍巍地站在街边,浑浊的眼眸中满是期盼。
年轻的妇人抱着年幼的孩子,踮起脚尖张望着,口中喃喃念叨着凯旋的祝愿
孩童们追逐着士兵的队伍嬉笑奔跑,清脆的笑声里满是对英雄的崇拜。
沿街的茶肆酒楼中,更是挤满了议论纷纷的百姓。
“听说这次咱们的铁骑要踏平西方了!”
一位身着粗布短打的年轻汉子,拍着桌子,满脸通红的叫嚷着,“待我大唐铁骑踏平四方,这天下便都是咱们的了!”
他身旁的同伴们纷纷附和,眼中闪烁着憧憬的光芒,酒碗碰撞声、叫好声此起彼伏。
角落里,一位老者轻抚胡须,悠悠说道:“当年太宗皇帝横扫八方,如今陛下也要续写这盛世传奇啊!”
一时间,众人从将领的谋略谈到士兵的勇猛,从征战的路线说到未来的版图,每一个话题都能引发热烈的讨论,仿佛那辽阔的疆土已尽入大唐囊中。
也正是在这一年,《滕王阁序》如惊鸿现世,震动大唐文坛。
让整个大唐都知道了王勃这个人。
这篇佳作很快便传入宫廷,辗转到了李治手中。彼时,李治正为战事操劳,案头堆满了军报,眉头紧锁,神情疲惫。
当宫人呈上《滕王阁序》,他本只是随意一瞥,目光却被牢牢吸引。
一句句精妙的文字,仿佛在他眼前展开了一幅绝美的画卷,既有滕王阁的壮丽,又有人生的感慨,既有对盛世的歌颂,又有对命运的思索。
读到动情处,李治不禁轻声诵读,读完后,更是久久不能释怀,对文章的作者王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。
在李治看来,一朝的功绩,不仅需要武的征伐,开疆拓土,也需要文的润色,流传后世。
当下的王勃,年少有才,锋芒初露,正是最合适的人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