正在他问答的时候,谁也没发觉宝志和尚已经来到寺庙的厨房里了。他在外面喝醉了,回来要饭吃。别人因为已经开过饭,太晚了,没有给他,宝志和尚就跳起来恶骂。
这边的僧人听说后,打发小和尚绕到厨房旁边,随便地喊着“黄头发”。宝志和尚听到后,忽然说道:“谁在叫我?”
即追小和尚来到那个僧人跟前,对他说:“你不是发誓要找猎狗捉我吗,为什么空手来了?”
这个高僧听见宝志和尚脱口而出此话,方才知道他不是寻常人,于是对他行礼表示忏悔,并且把之前那些年轻僧人托付转交的书信交给了他。宝志和尚看完书信后,说:道“方丈道人召唤我,不用多久我也该自行回去。”
宝志和尚屈指一算,又说某月某日就去,便不再与这位高僧说话了。众人只记得他说的某月某日。
到了梁朝的天监十三年(514年)的冬天,宝志和尚在台城后面堂里对别人说:“菩萨要走了。”
宝志禅师圆寂之前以《踏山记》嘱门徒曰:“吾寂后有高丽二僧求法而来,以此记付之。”
不到十天,宝志和尚就“无病而死”。尸体柔软兼有香味,容貌自然和悦。
宝志和尚临死前,他点上一支蜡烛,交给了后屋的守门人吴庆,吴庆立即奏禀了皇帝萧衍,梁武帝叹道:“大师不再留在人间了。给你烛的用意,是要你把后事嘱与我啊!”
于是梁武帝对宝志和尚厚加殡葬。遗体安葬在钟山独龙岗上,仍在墓地建立开善寺,敕令陆倕在坟前制作墓志铭,王筠在寺门内刻写碑文,并在各处传布其遗像。宝志和尚开始显露神奇形迹时,约有五六十岁,直到临终也不见衰老,实在看不出究竟有多大年纪。有个叫余捷的道人,住在京都九日台的北面,自称是宝志和尚的姑舅表弟,比宝志和尚小四岁,推算起来。宝志和尚死时该有九十七岁了。
宝志禅师圆寂之前,留有一谶诗,曰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