战报中详细记录了吐蕃军队最新的动向,吐谷浑残余势力的现状,以及大唐军队的兵力部署和粮草情况。
这几日的朝会,皆在议论吐蕃进犯一事。
以门下省侍中--王珪为首的世家官员们,主张派遣使臣前往吐蕃进行和谈,以期通过外交手段平息战事。
他们认为,当前大唐刚刚敉平吐谷浑之乱,将其纳入版图,边疆尚未完全稳固,不宜再兴兵戈。
此外,他们还担忧周边其他小国,唯恐步吐谷浑的后尘,与吐蕃暗中勾结,对大唐构成威胁。
而以尚书省右仆射--长孙无忌为首的关陇集团官员则主张坚决反击。
长孙无忌等人认为,吐蕃的进犯不仅威胁到大唐的边疆安全,更是在挑战天朝的尊严与威严。
若不予以坚决反击,必将助长其嚣张气焰,进而引发更多边境冲突,甚至可能动摇大唐在周边国家中的地位。
过去的几天里,这两个派系的官员在朝堂上,各执一词,互不相让,已经吵翻了天。
今日早朝,李世民当朝宣布,于明日召集文武百官在太极殿召开大朝会,并由策务院七名内阁官员,现场表决。
这个内阁乃是三天前突然成立的,据李承乾所知:
就在内阁成立的前一天,他的父皇和母后曾以看望晋阳公主和城阳公主为由,造访过蓝田。
当天下午,李世民便急匆匆地回了皇宫,随即便召见了数位心腹重臣,密谈至深夜。
隔天早朝,李世民宣布成立内阁,并任命了七位内阁官员。
这七人分别是:太子李承乾、尚书省左仆射房玄龄、右仆射长孙无忌、门下省侍中王珪、门下省侍中魏徵、中书省侍郎岑文本、户部尚书戴胄。
李世民昨日已经言明:是战?是和?全凭七人决断。
当然,此次决策引发的一系列后果,也皆由他们共同承担。
太子李承乾身为内阁成员之一,深知:此次大朝会不仅关乎大唐的边疆安全,更关系到他这太子的威望。
故而,他不敢有半点马虎和怠慢。
李承乾深吸一口气,目光坚定地扫视着殿内的属官们,缓缓道:
“诸位卿家,根据目前最新的战报,吐蕃打着为吐谷浑复国的旗号,已然兵临吐谷浑都城伏俟城下,其狼子野心昭然若揭。”
“吐蕃此次来势汹汹,不仅意图吞并吐谷浑旧地,更有可能进一步威胁我大唐西陲的安全。”
“不知诸位对此有何高见?”
李承乾的声音在光天殿内回荡,沉稳而有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