虽然定下了品鉴堂,但正是品鉴之前也需不少时日,公告需要发布下去,消息也要传达各处,最重要的是,新布尚且要多准备些,免得届时不够用。
一件件事吩咐下去,朝廷要品鉴棉布一事,不仅通过商队在水陆码头传递,更随着朝廷的邸报,迅速传遍四方。
这股风,也毫不意外地吹到了南洋。
巨港、马打蓝、亚奇、渤泥...这些南洋小国们听闻了这个消息,心中立即有了主意。
如今的大明是个什么形势,看看巴达维亚大明官员的驻跸便知道了,郑侯爷将港口管理得井井有条,每隔一段时日便要亲自领着船队外出巡航商路。
如今的南洋,别说海盗了,便是海里的鲨鱼见了大明的船都要绕着走。
另外还有大使馆的官员,管理的不仅是当地的大明百姓,就算土人有麻烦事,只要不涉及官方利益,他们能帮的,也就帮了。
同此前和兰人在地时候,可谓是天壤之别。
更重要的是,大明对他们这些小国小部落的内政,也从不干涉,他们外头不允许奴隶买卖,但见到他们带着奴隶,顶多皱皱眉头,话定是不会有一句的。
如今,西方那些强盗妄图用他们的棉布同大明打擂台,嘿,这个热闹,他们可不能不凑!
不仅要凑,还要利用这次机会,好好出出气才好!
“天朝上国要展示他们的布匹,我们虽在南海,亦当遣使前往,以示恭顺...”
这是苏丹对他的大臣吩咐的。
马打蓝更是直接对他的采办官下令,“大明皇帝的面子比黄金还重要,品鉴会上,但凡是大明官方拿出来的布,尤其是那些所谓的新布...如果抢不到,旧的也行,不管好坏,先买一批回来,就算...就算质地粗糙,给宫里的奴隶做衣裳也是好的,绝不能空手而归,更不能让番夷看了笑话。”
亚奇和渤泥的首领们也抱有类似的想法。
在他们看来,这不仅仅是一次商业品鉴,更是一次政治表态。
购买大明的棉布,是对大明权威的认可,是维系同天朝上国良好关系的必要投资。
至于布匹本身的实际价值,反而退居次要地位。
于是,在通往大明的海路上,除了往常的商船,又多了几艘悬挂着王国旗帜的官船。
船上载着香料、珍珠、象牙等献给大明朝廷的礼物,也载着各国君主采办松江棉布的密令。
大明如今的港口甚多,但最热闹的还是泉州、广州这两个港口,这里不仅聚集着大量的番夷商人,眼下又多了南洋来的宫廷采办,这可让市舶司的官员大为震惊。
他们一边派人接待,一边将消息送往京师。
南洋宫廷采办也来参加品鉴会的消息很快在街巷中流传开来,一处酒楼中,靠窗坐着的是个大胡子的番夷商人。
他目光锐利,看着门外经过的南阳人。